同理心思维

作者: 花花老师
发布于: 2023-12-05 12:01
分类: 新闻

火花观点:

想学好设计思维,你可以是任何一个行业或环节的专业人士,但有一个技能你必须掌握,它是就“同理心”。同理心是始终贯穿着设计思维的一个重要技能,它能帮助你打开思路、跳转角度,寻找到藏在事实背后的真相,发现“以人为本”真正的力量。

 

 

同理心(Empathy)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事物,在精神和情感上与对方产生共鸣,真切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和感受,并做出符合对方期望的回应的能力。无论是生活中与他人相处,还是工作场合管理他人和为客户解决问题,同理心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领导力之一。对于设计思考者来说,唯有通过共情、换位思考,通过他人的眼睛来发现世界、通过他人的经历来理解世界、通过他人的情绪来感知世界,才能够真正洞察到对方的需求,才可能做到“以人为中心”。我们需要运用同理心来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积极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人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虽然同理心思维被放在了最后,但它却是最重要的。

 

知名平面设计大师安迪·拉特利奇(Andy Rutledge)说过这样一番话:“同理心大概是我拥有的最珍贵的工具。在特定情境下,懂得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眼光精确地观察,能够让设计师打造出更适合用户的设计体验。而这种体验的营造就是设计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Jump Associates的创始人戴夫·帕特奈克(Dev Patnaik)在出版社邀请他写一本以创新为主题的书时,他说,这个世界上与创新有关的书已经够多了,也许我们更需要一本关于同理心的书。于是他写了一本关于同理心如何引领企业走向繁荣的书。

 

为什么同理心被商界和设计界的大师奉为至宝?它究竟有何魅力?罗曼·柯兹纳里奇(Roman Krznaric)在《同理心优势》一书中指出:“同理心,是改变社会与他人的最强大、最有用的力量。因为唯有看穿问题的表面,真正探触到对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需求,才能给予对方符合其期望的支持。不只是解决了问题,更是带领大家朝着更美好的目标前进。”

 

帕特里夏·摩尔(Patricia Moore)是美国一位杰出的工业设计师,同时也是老年病学家和作家,她曾经被ID杂志评为世界上“40个最有社会意识的设计师”之一。1979年,她加入了美国知名的设计公司雷蒙德·洛威(Raymond Loewy)。有一天,在针对新型冰箱设计的头脑风暴会议上,摩尔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我们难道不能设计一种让双手有关节炎的人也能轻易打开的冰箱吗?”上司看着她,不以为然地说:“我们不为那些人设计。”“什么叫做那些人?”

 

 

忿忿不平的摩尔很不甘心。她在自己的脸上涂上乳胶,看起来显得衰老而布满皱纹,然后戴上厚重的眼镜来模糊自己的视线,并且戴上耳机让自己听不清楚,还在身体上绑上支架,在腿上缠上夹板,穿上高低不平的鞋子,把自己假扮成一个驼背、行动不便、必须依靠拐杖才能行走的85岁的老太太。接着,她以这种装束亲自走访了美国100多个城市,找出老年人每天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例如,在陡峭的地铁楼梯爬上爬下、费力地推开百货公司厚重的门板、赶在信号灯变换之前穿过马路、以及艰难地打开冰箱门等。

 

正是这场假扮老年人的体验,让摩尔成为“为大众而设计”的开创者,她所设计的产品的使用者年龄段覆盖了5岁到85岁的人群。比如其中一个产品——橡胶把手的削皮器,使得患有关节炎的人群也能轻松使用,如今这个产品几乎已成为美国每个家庭的标配。后来,摩尔还推动国会通过了《美国残疾人法》,成为年长民众的代言人。她已经不仅仅是一位设计师了,更是一位社会变革家。

 

从帕特里夏·摩尔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摩尔和她的上司,一个是有同理心的人,一个是缺乏同理心的人,在同理心这个维度上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他们的价值贡献以及人生收获也完全迥异。我们更可以看到,借助同理心的力量,可以带领社会朝着更美好的目标前进。

 

随着“以人为中心”这一时代的到来,各界人士对同理心的关注度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教育界也同样掀起了一番浪潮。加拿大推动了一项“同理心生根计划”,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学到同理心思维,日后走出教室也能向其他人传播同理心。德国一些企业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些特别设计的场馆,场馆内一片漆黑,参观者必须由导盲的服务人员引领才能前行;在这样一个被称作“黑暗中的对话”项目中,通过让公众体验黑暗环境中的生活,促进他们对视力障碍人士的理解和帮扶。

 

 

因为人与人不同,所以要花更多的心力来懂得彼此。

同理心不仅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的联结,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更可以给予一个人力量与方向,让人们拥有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和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说,同理心是每个人必须的修行。和其它几种思维相同的是,每个人都有同理心潜能,只不过展现出来的层次不同;不同的是,同理心思维不是建立在技巧上,而是涉及一些个人修为,所以在这里不用“训练”一词,更适合的说法也许是“修炼”。

 

 

在修炼之前,先要确保对同理心有准确的认知。一些人会把同情心与同理心混淆在一起,事实上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同情心是一种安慰情绪的表达,是被动地和别人一起感受或面对;同理心是以他人之心去体验和承受,是一种联结关系的建立。当一个人经历着困难或者痛苦的时候,同理心意味着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对方的困苦,想方设法帮助他走出困境,而同情心也许只是一句安慰:“不用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也就是说,同情心的概念更像是一种感情的表露,而同理心是一种能力,是可以用来实践的。同理心思维就是对同理心的践行,是要对对方的需求做出回应。

 

亚瑟·乔拉米卡利(Arthur P.Ciaramicoli)在《你的感觉,我懂!》一书中谈到,“一个能践行同理心的人,比拥有同理心的能力更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设你能够深刻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但什么也不做的话,就算不上是有同理心的人。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说“我懂你”,更要以实际行动帮助对方。此外,同情心会让人的心理指针偏向对方,而同理心强调的是客观、设定界限,并不是随意附和对方或者表露出对特定主题的想法和感觉。如果不设定界限、保持客观和平衡的话,就会破坏我们的洞察力。

推荐文章

  • 2023-09-22
    花花老师
    火花观点: 增长乏力,是绝大多数企业主,职业经理人,体感最强烈的痛!依赖卓越运营好像已经不再是灵方妙药。选择“做什么产品” ,“哪类客户”, “拓展什么地理区域或者行业”,“轻资产还是重资产” 的战略性问题让人们困扰不已。从运营卓越到战略匹配,需要不同的思维能力,流程和方法。未来的增长关键不在于以运营层面的优势压倒竞争对手,而是以战略智取竞争对手。dpi战略思维像一种“催化剂”,跟随dpi纯粹简单的流程,就能触发CEO和管理层启动新的思维模式,并激发大家想的更高,更深,从而制定出公司独特的差异化的战略。不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是冲出重围,让竞争和我无关,才是我们的曲径。   成功企业的CEO,通常也是“战略大师”;懂得运用战略思维的管理团队会持续推动公司成为行业的领导者,Caterpillar, 3M这两家伟大的公司在80年代中期成为dpi的客户, 具体的故事可以参考《策略思考的威力》《战略是领先的思维训练》等等书籍。当dpi在世界各地与成功的企业在&l...
  • 2025-04-16
    花花老师
    火花观点: 如果你是HRBP,是否感到自己被困在事务性工作的漩涡而难有机会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是否在不停“救火员”时感到无力,却又不知如何突破?是否渴望被视作值得信赖的、专业的职能专家,而不是简单的“问题修复者”? 这篇文章正是为你而写。它直击HRBP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痛点:如何摆脱被动执行的困境,成为推动组织变革的关键力量。作者为你提供了一套清晰的行动框架——从建立信任到诊断问题,从管理抵触情绪到赋能客户,每一步都直指重塑HRBP价值的核心关键。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RBP)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人力资源专业知识,还应拥有强大的咨询技能,以有效应对和解决组织面临的各种挑战。然而,许多HRBP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感到自己的专业价值未被充分挖掘,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所困扰,老是要做“救火队员”或“背锅侠”。 如果你也是一位HRBP,是否曾因以下情况而感到沮丧? 你的领导在最后一刻才让你介入...
  • 2025-04-16
    花花老师
    火花观点: 创新绝非偶然降临,而是一系列精心规划、有意为之的行为转变的结果。这些转变能够让团队突破常规视角,以全新的眼光审视问题,进而开展卓有成效的头脑风暴,最终挖掘出契合用户潜在需求的解决方案。   作者:Luke Brodie 编辑:余劲飞   我们总结提炼出驱动创造力的六大核心习惯。这些习惯构成了设计思维的核心要义,助力众多企业打破思维禁锢,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它们在创新的各个阶段各自发挥独特作用,既不要求按特定顺序执行,也无需一次性全部启用。在团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哪怕只是融入其中一个习惯,都有可能为创造力开辟新的路径,助力团队挖掘出此前从未考虑过的解决方案。 下面,让我们深入探讨这六大习惯中的首要习惯,它操作简便,却能产生超乎想象的显著效果。   习惯一:提出聚焦用户需求的本质问题 提出正确或者说合适的问题,是设计思维的关键环节。这类问题能帮助团队搭建清晰的工作框架,营造出激发非凡创意的良好氛围。令人惊喜的是,提出这类问题并非难事。 每个卓越问题都以相同的三个词开启:“我们如何能(H...